《聯合文學》看網路文學

作者:蔡志浩。發表時間:1999-07-10 6:00 pm。
未經授權,請勿複製或轉載。

一九九九年七月號的《聯合文學》,製作了一個叫「文學上網--網路文藝復興」的專輯。對於一本向來站在傳統純文學保守端點的雜誌,製作這樣的專輯實在有其趣味性與指標性。

在「 誰,在網路上,搞文藝復興!」一文中,《聯合文學》的編輯葉美瑤訪問了一些網上的作家(指以網路為主要發表媒介者)和上網的作家(指以傳統媒體為主要發表媒介者):從蔡智恆(jht;痞子蔡)開始、到張系國、張國立、平路、向陽、郝譽翔、plover、洪凌等。嚴格來說,除了蔡智恆和 plover 是以網路為主的「網上作家」外,其他的都是以傳統媒體為主的「上網作家」。網上作家不是只有這兩個,但如果要挑出這幾年在網路上最出名的兩個作家,大概多半的人都會找到這兩位。受訪的上網作家,對於網路與文學的關係多持正面的態度。而受訪的網上作家,也相當精確地描述了網路上的創作生態。

楊久穎在「標本室--網路寫手素描」一文中,用小說的筆法寫了五種形象鮮明的網路寫手:不停地在網路上發聲、表現得像文學家,竭盡所能地想把「文學」的標籤牢牢黏在身上的作家;在傳統媒體出名,因為在網上得不到掌聲而開始對網路產生敵意的作家;網路上把文學當事業經營、把網路當市場操作的作家;文學專業站上掌握文章生殺大權、藉此出名卻甚少從事創作的板主;不懂文學、也不想懂文學,純粹為寫而寫的作家。這篇文章的五個「標本」,其實都非常灰暗、甚至帶點病態。取樣反映作者的態度,由此觀之,「標本室」應該是這次專輯所有文章中最悲觀的一篇了。

「在『創作』與『展售』之間--當代作家與個人網站」,紀大偉以一個「上網作家」的身份,從傳統的文學人的立場,談他看到的「網上作家」。文章的重心,倒不是在「創作」上,而是標題中的「展售」。網路上作家個人網頁的「展售」性,是傳統媒介所沒有的。雖然作者的用字遣詞十分謹慎,大致上全文的觀點還是屬於「從正統看異類」的;也許沒有歧視,但仍然隱隱約約感覺得到排斥。

「 風流手札」是 plover 三年前的舊文,也是這次專輯中唯一的文學作品。編者引言中說道,「……plover 為早期 BBS 站創作代表性作者……該作寫於三年前,以日記形式 post,今日看來仍不失為散文佳作。」選刊 plover 文章的動機十分耐人尋味。總覺得在這樣的專輯中刊出的作品,有點「樣板」的味道。不過 plover 還真是網路文學裡的一個傳奇就是了。有趣的是,不管是在前面的專訪或這篇文章的引言,都沒有提到 plover 的姓名。這還真的是原原本本地把網路的匿名性給搬上了傳統文學雜誌。

「 當文字通了電--與姚大鈞談網路文學」,李順興訪問了藝術家詩人姚大鈞,談他在網路上進行的各種「非平面印刷文學」的實驗。全文甚長,含前言共十七頁(比前三篇文章加起來還長),反映了《聯合文學》真正重視的東西。這篇訪問談的「網路文學」並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網路文學,而是非常重視藝術性,利用網路中「非平面印刷」的多媒體與互動特性,所進行的創作實驗。

總的來說,這個專輯讓我們看到了《聯合文學》對網路文學的理解與態度。對網路文學略有接觸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專輯對於目前網路上的文學作品的特性,探討得不夠。只有在第一篇的訪問中,提到洪凌「更進一步觀察到這一兩年來網路上的創作有從實驗性轉變成言情為主流的趨勢。」或是 plover 「……也坦承在網路上寫東西不像傳統文學,要編過編輯、文學評審的篩選,它有自己的觀眾,不跟傳統文學衝突,而也正是這樣的特性才能讓他和蔡智恆這樣的網路族有了創作的慾望。」而蔡智恆則是指出「網路文學與平面文學的不同在於平面媒體的創作者不容易受到讀者的立即影響……網路上發表的創作如果情節冗長、意象艱深很快就會被放棄……另外在網路上寫東西不為評審、不為得獎、寫到一半要趕論文報告也許就不了了之,壓力比較小,顧慮也少,這也是網路上作品的共通面貌,所以多數看來像是未經篩選的文章。」

僅管只是短短幾句話,Plover 點出創作動機,蔡智恆點出創作環境與產生的作品特性,洪凌則是點出了演化的趨勢。其實,都算中肯。不管你喜不喜歡,網路文學的確是這麼回事。楊久穎和紀大偉不談作品談現象,也許悲觀了些,他們描述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我們不能否認,網路文學的現狀並不怎麼樂觀:很多的風花雪月、很少的純文學創作,更少的實驗創新。就傳統的純文學來說,網路文學從傳統媒介進口的東西很多,出口到傳統媒介的卻很少。像是第三世界國家大量吸收外資、大量進口外國商品。像是充滿自卑感的非主流文化拚命想向主流文化看齊。當然,網路文學在台灣不過六、七年的歷史,你可以說它還在成長,需要吸收養份;你可以說它還沒長大,作品還不成熟。但是要吸收到什麼時候?要不成熟到什麼時候?網路文學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看多了,愈是資深的網路人,往往愈對網路文學感到悲觀。

最後的姚大鈞專訪,雖然一般人可能會有點「看不懂」,但我覺得強調實驗性是正確的;這是網路的一大優勢。網路讓更多人有動機、有機會發表作品、有機會讓作家及其創作與讀者互動,這樣的環境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實驗環境。網路對於創作的「實驗價值」無可取代,光憑這一點,我們對網路文學的未來就應該有理由樂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