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火山灰、大滅絕、恐龍與蟑螂
作者:蔡志浩。發表時間:1998-06-17 6:00 pm。未經授權,請勿複製或轉載。
這幾個月網路有個異象,就是一顆名叫「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彗星撞擊故事板,造成各地火山劇烈爆發,火山灰大量噴至空中,造成整個故事板長期不見天日,一片昏暗。古生物學有一派理論,就是用這個來解釋恐龍的大滅絕。讀過許靖華的書的人,應該不陌生。當然,演化生物學家有不同的觀點,不過,呃,這裡不是生物學討論區。就此打住。
有閱讀故事板習慣的人應該能理解前面這個比喻。痞子蔡的小說一撞而紅,幾個月來,歌頌聲、讚美聲、哭泣聲不絕於耳。不僅如此,拍攝電影、電視之議也出來了,還有簽名活動,網路記者會。最後連各大報也爭相報導,從地方版報導到全國版。
幾個月來,故事板好像除了「第」,就沒有其他的創作了。要是有,也被「第」的讀者的激情所掩蓋了。這不正像當年的恐龍大滅絕?
這也許是痞子蔡當初始料未及的。畢竟,就故事性來說,「第」其實只是一篇很典型的「男性幻想」下的愛情小說。我不知道痞子蔡會不會生氣,不過我比較想用的比喻是「只比希代水平高一些」。其實,連作者都在六月六日發表的後記中說了:「結局很老套,這我知道。連續劇、電影和淒美的愛情小說裏充斥著這種結局。」作者也在後記中說:「不過我並不想寫一篇很成功的小說,我只想說一個很動聽的故事。」
故事動不動聽就見仁見智了。從讀者的反應來看,應該是很動聽的了。然而我不明白,這是不是作者當初所期望的反應。幾個月來,大部分讀者的反應,其實比較像是對一部濫情的連續劇或一部煽情的電影的反應,而不像是對「一篇好小說」的反應。許多讀者追根究底去問故事的真實性,這也不像是一般讀者對好小說的反應。雖然作者強調過「並不想寫一篇很成功的小說」,我相信他是想要寫好一篇小說的。
我不是小說家,也不是文學家,只是個愛讀小說的人,當然不敢多說什麼。只是感覺,「第」絕對有其成功之處。但如果以文學性或可讀性的觀點來看,「第」實在不值這麼多掌聲。如果痞子蔡真想寫好一篇小說,這次的讀者的反應,對他來說,警示的成分應該多於榮耀的成分。
我猜,痞子蔡明白這一點。
再回到故事板幾個月來再度吸引我目光的一篇作品:史萊姆的小說「如果在冬夜,一隻恐龍」。它吸引我的原因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很好笑,很有新鮮感,很有可讀性。我發現這篇小說時的感動,就好像看到恐龍滅絕後,一片死寂的大地上冒出一隻活生生、油亮亮的蟑螂。
「如」還是篇進行中的小說,所以我在這裡也不便多作評論,畢竟沒有全部看完就發表意見,似乎有些不太對。但既然講了痞子蔡這麼多,也該講講史萊姆。嗯,他說我可以講一講沒關係。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篇為了諷刺故事板這場持續幾個月的混亂所寫的小說。史萊姆用了很多很誇張的對比,差不多諷刺到了「第」文中的每一部分。
第二個感覺是,「如」不只在諷刺「第」的情節,也在諷刺它的文學性。這從「如」是篇後設小說就可以看得出來。寫後設小說比較需要技巧,但也不容易寫好。寫得不好,很容易看出來是作者在賣弄文筆、賣弄技巧,很容易讓人看不下去。史萊姆寫得好不好?不知道,等他寫完吧。
第三個感覺是,「如」不只在文體上諷刺,也在諷刺作者與寫作過程。這從過於頻繁地提示讀者這是一篇後設小說,與重覆了幾次的「某醫生作家把一本書寫成五本」、「誰在意暢銷書的內容」等可以很明顯看得出來。如果單獨看這篇文章,你會覺得作者在賣弄、求表現、玩後設。但為了在「後輕舞飛揚」的混沌中生存、不被火山灰埋成化石,你又不得不承認,這樣誇張的手法,似有必要。但排除掉這種特殊狀況,這樣誇張的寫法,的確會讓人看不下去。
最後一個感覺是,這還是有點換湯不換藥的典型「男性幻想」下的產物。將一位面貌平庸身形肥胖反應緩慢的女性,不留情面地諷刺。身為男性,我當然覺得很好笑。但我試了幾次將自己的性別轉換,再重讀一遍,卻不是那麼笑得出來。
本來我是想等史萊姆全文發表完再評的,不過我往後一兩週都沒空上網,就先把目前的感想整理一下,貼出來給大家看看。我在寫的時候很小心,這類公開的文評,用詞不當的話,極容易予人「文人相輕」的不好印象。(因為我自己也偶而在故事板貼文章,不過這一年來,散文寫得多,故事寫得少。)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痞子蔡或史萊姆,我都很欣賞。因為他們寫了我寫不出來的東西,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